close

去年我放棄系上的必修國貿論,選擇修同一時段陳峙維老師開的全球音樂文化。本著對音樂的熱情去選這門課,不過我對世界音樂的興趣倒不算非常大,應是由於我關注許多事物的面向是當代感性的、在現代前沿的進行式,因此我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幻、喜歡表演現場乃至於跟我們的社會脈絡有緊密相關的東西,但老師的課卻帶給我更宏觀的音樂視野,而這個部分則不應該去分類、去侷限。

現在我有更深的一點點體會,關於老師所說: 音樂並不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我們被社會體系的感性配置教導,什麼調子聽起來是快樂的、什麼調子聽起來是哀傷的,甚或是什麼屬性,導致我們聽到BOSSA NOVA就感覺清新亮麗、聽到小調就生起一股愁緒,我想到羅蘭巴特和傅科,就好比學習語言時教我們happy所指涉的特定情緒是愉悅歡暢、sad所指涉的是悲傷一樣,它們只是一堆符號。如果我們不生在此時此地,與社會沒有任何關聯,不同的旋律也只會是一連串音符構成的組織。又例如說,如果聽到某段如節慶般的喧鬧曲調,那也導因於節慶做為一種社會儀式所給予我們的教導。以往我或者無法理解,諸多英國搖滾樂團帶有的鮮明特色,例如將小四級和弦接在大四級和弦之後,為什麼就產生了憂傷感呢? 其實憂傷的感覺不在於音樂中,在於我們對英國搖滾音樂文化的認知中而且將之內化。

當時寫的期中報告是Beirut的專輯,我自己十分喜歡而且百聽不厭。曾有次強塞給一個朋友聽過,身邊的朋友聽的東西跟我都不大相同,我當然是口味特殊的怪胎,但還是完全沒料到她居然跟我說她覺得很像喪葬音樂,還特地加一句是很好聽的喪葬音樂使我哭笑不得又瞠目結舌,因為我分明認為它是明亮清脆、再現曠野般遼遠無際風情的異國曲調。以至於我對老師那句至理名言拜服無已。

Beirut的專輯Gulag Orkestar中文資料少得可憐,當初用google搜尋只能找到少少的一點瞎文青的搬弄囈語,還有所謬誤,因此當初在寫的時候參考的都是國外各大音樂雜誌中Beirut的報導,當然...介紹性的報導不大可能深入去談音樂,加上能力也沒有厲害到像老師可以一聽就指出樂曲中若干特殊地方,因此報告是認真寫了,但還是有不滿意的部分,老師給我的評語有點出來,文獻的部分則是我的疏失。樂評雜誌對樂團的背景算很詳細,如果有同好想了解這個樂團,建議還是査英文文獻比較好。當然,看我的文章也可以( 自己講 )。

(原稿完成於2009年11月)

前言

Beirut,為黎巴嫩首都地名貝魯特,同時也是美國一支獨立音樂樂團團名。樂團靈魂人物Zach Condon(vocal、ukulele、trumpet及詞曲創作)從未到過德國以東。相反地,在巴黎旅遊的四個月讓他發現世界音樂深蘊的內涵,巴爾幹音樂在法國像流行音樂一樣唾手可得,有別於以往所習慣的樂曲,它們聽起來新鮮有趣,而巴爾幹民族音樂近來在美國音樂界已愈形發展,Condon回到美國後搬到布魯克林(外民族多的聚集地)開始著手專輯Gulag Orkestar的製作。

正如專輯名稱Gulag Orkestar所傳達的,意為「集中營銅管樂隊」,其樂風元素取材自中歐(德國及前蘇聯地區各國)乃至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地中海沿岸等戰亂頻仍處的傳統音樂。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與吉普賽人曾在二戰時期被送進集中營殺害,吉普賽人是起源於西北印度的遊牧民族,他們從亞洲遷徙到歐洲的過程中帶來了他們自己的傳統音樂,不免受到印度及阿拉伯的影響,又在波西米亞地區(為中歐古地名)與斯拉夫民族等傳統音樂互相融合。東歐地區近代以來戰亂無數,各地種族組成多樣,音樂的發展脈絡更形難解,各國音樂亦有各自特色,因歷史背景過於複雜因素,本報告並不仔細探討其脈絡。惟非起源於歐洲的民族如猶太、吉普賽人等,因已久定居於歐洲數百年,今日在樂器的使用方面大多都已採用西洋樂器為主了。

樂曲分析

巴爾幹音樂多應用西洋樂理之大小調自然音階、調式音階、五聲音階等,但當中還是參雜許多東方元素,例如參考了具吉普賽特色音階型態(以下都以C major討論):

C C﹟ E F G A A﹟

經由相對音感找出專輯中曲目的旋律,發現C﹟使用相當多(專輯同名曲Gulag Orkestar為一例),在以拜占庭風格為主的音階型態(C C﹟E F G G﹟B)裡也是如此,其七聲音階中,相對應於西洋古典樂理中的D低了半音,為C﹟,猜測或有可能也受影響。
另外,受到阿拉伯世界、印度等外來影響,巴爾幹音樂中也有微分音的應用,Condon現場演奏ukulele的音符總是不「準」(以西方樂理觀點),但實際上這也許相當程度的顯示了東方音樂的特色。

旋律方面,大量使用裝飾音為其特色,在長音行進過程中也會出現微分音之裝飾奏,專輯當中每一首歌都可以找到這個特質。另外,樂句通常不長,其變化圍繞一個基本型態不斷重複,而不同樂器大多又有各自獨立的基本旋律方式,彼此相隔若干度,即「複音」(polyphony)重複相交,因此聽起來喧嘩而具有層次感,偶爾也會出現「和音」(homophony)伴奏,通常為連續而稍微顫抖的長音,然而有些和聲則以不和諧的音程組成,並非一般所熟悉的形式,這些不和諧的合聲卻帶給音樂特殊的美感。樂團當中vocal的部分,在本張專輯中並不是主體,以Scenic World一曲為例,全曲歌詞極少:

 

The lights go on

The lights go off

When things don't feel right

I lie down like a tired dog

Licking his wounds in the shade

 

When i feel alive

I try to imagine a careless life

A scenic world where the sunsets are all

Breathtaking

 

不斷以類似的旋律及長音回返往覆,與其它樂器相應和,再次印證了前述所提及,各樂器獨立旋律相交的複音型態,「vocal」也是一種樂器。

專輯中歌曲節奏強烈也是一個特色,許多民族的傳統音樂都跟舞蹈息息相關,邊唱邊跳,表達生活中各樣情緒的媒介,同樣的,東南歐傳統音樂也與舞蹈關係密切,受到吉普賽舞蹈的影響,以節奏快速、加重後半拍為特色,有時非單一節奏,也不一定以敲擊樂器呈現,意即,歌曲當中的每一種樂器都可能有各自的節奏性,Gulag Orkestar專輯中,除了鈴鼓和鼓機之外,常以弦鳴樂器ukulele來負責節奏部分。

樂器展演

首先,呼應專輯名稱中所提到「集中營銅管樂隊」,trumpet(小號)及各種horns(號)在器樂演奏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用以表現軍樂、閱兵的壯盛場景,因此銅管樂器絕對是專輯中的要角。作為一個獨立音樂樂團,Condon稱其以trumpet模仿一般搖滾樂團編制中電bass的bass line,不失為一個有趣的嘗試,但我認為,電貝斯在搖滾樂中扮演連繫節奏(鼓)與旋律(旋律樂器及人聲)的重要特徵在此並不明顯。

再者,我們所熟知的Ukulele是夏威夷的四弦小吉他,又稱四弦琴,不過這個樂器的前身是由伊比利半島的葡萄牙移民於19世紀後期帶到夏威夷,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樣貌,不僅世界音樂中應用廣泛,許多流行音樂也會使用,音色清脆明麗。

第三種賦予其音樂特色的重要樂器便是手風琴(accordion),彈奏手風琴時一手按鍵盤,另一手拉琴,使其伸縮將空氣壓入琴箱內,震動裡面的簧片發聲,可知雖然其為鍵盤樂器,但不同於鋼琴等是以擊弦發聲,手風琴是氣鳴樂器,它的音色跟單簧管、薩克斯風等木管樂器的音色有相似之處。手風琴分為許多種類,尤以歐洲各地為大宗,如俄羅斯、中西歐、愛爾蘭等地,於各地傳統音樂中實不可或缺。

最後,曼陀鈴(mandolin)也是撥弦樂器,有八絃,因為它為四複弦,琴弦兩兩一組相靠相當緊密,因此容易奏出裝飾音。其最早的發源即為烏德琴(oud),後來又演變成魯特琴(lute),因此也是源於阿拉伯地區。曼陀鈴的應用也非常早,亦極廣泛,甚至用於西洋古典樂中。

結語

Beirut樂團靈魂人物Zach Condon才二十歲,或許他對東南歐的燎原戰火沒有深刻的體會,但是他採集波西米亞、巴爾幹半島的傳統民樂,譜出明快大器、易於鈴聽的曲調,予人曠野無際的感受,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從未知悉的異國音樂文化,宣告曾被征戰蹂躪的土地所滋養人民的音樂,仍充滿創造與生命的活力。

 

出版資料:

作者Beirut

名稱Gulag Orkestar

發行日期2007.03.23

曲目

1. The Gulag Orkestar

2. Prenzlauer berg

3. Brandenburg

4. Postcards from Italy

5. Mount Wroclai (Idle Days)

6. Rhineland (Heartland)

7. Scenic World

8. Bratislava

9. The Bunker

10. The Canals of Our City

11. After the Curtain

 

老師的評語

結合課堂所學、自身的樂理知識、對樂器的觀察,對一個跨界樂團專輯的整體樂風與聲響有深入淺出的書寫,讀來十分精彩順暢。若能調整篇幅比例,在個人觀察之外,配合書籍文獻資料,簡單介紹這一樂團創作的音樂元素來源,本文可以更精彩豐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se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