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之前有位同學(可能不只一位)問過的保養 “步驟”。

通常,人的想法很簡單,“步驟”不就是化妝水、精華液、乳液這樣嗎?也有人說,先水後油,更有人反過來,堅持先油後水。

也有人問,痘痘藥到底要先擦還是後擦呢?為什麼有的醫生說先擦,有人說後擦。

 

 

先來講保養品的步驟好了。

 

如果要用“劑型”來區分保養步驟,也就是用化妝水、精華…來區分,這個做法如果使用同一個品牌的一系列產品那是說得通的。

先水後油或先油後水則是一種模糊的說法,因為水性成分會分成很多類型,不一定每一種都適合擦在油性產品的前面,也不一定每一種都適合擦在油的後面。

 

 

我的作法 [原則上] 看成分的分子大小區分。

小分子成分含量高的產品越先使用,大分子含量高的越後面使用。

 

無論是水性或油性成分,都姑且先按大小排列。

 

哪些分子較小:

 

以保濕成分來說

超小的有多元醇類(甘油、醇類、單/雙糖類…等)、角質層天然保濕因子(胺基酸、金屬離子、尿素…等),這些都是水性;此外像是脂肪酸等油性的成分,再細分也有大小區別,整體分子量最多落在百位數,也不算大。

 

以機能成分來說

則“必需”都是小分子,美白的維他命C、傳明酸或是抗老的小分子胜肽類、A醇、硫辛酸、或抗痘抗菌成份等等…分子都很小。

如果機能成分分子量很大,則無法進入皮表深處,這種產品應該是完全不要購買才對,譬如標榜“生長因子”這類成分,分子量幾千道爾吞起跳、半衰期短暫,多半擦好玩而已。

 

 

哪些分子較大:

 

大分子機能成分是沒有意義的(如上述,機能性產品要有很好的滲透度才會有效果),大分子只能是保濕成分,譬如說網狀結構的玻尿酸(再怎麼小的玻尿酸分子量都是上萬)、多醣類…等。此外,還有矽靈、三仙膠、卡波膠...等常見非功能添加物。

 

市面上的保濕產品,可能一瓶保濕化妝水、保濕精華集結了大小分子的保濕成分,並非不可以,但是大分子和添加物含量不能太高,否則就會影響後續保養品吸收程度。

我的想法,添加物多的盡可能留到最後面用甚至買都不會買;而玻尿酸或多醣類這類成分的產品,在前幾道的保濕產品中以極少含量比例存在便可以達到保濕效果,而不會去買所謂的“玻尿酸原液”或是標榜“超濃純”、“真濃稠”的玻尿酸產品,來當成第一道保養,這種產品必須留在後面擦,甚至留在油性保養後才擦。

 

 

講個實際的例子,你們知道我之前有買過綠藤生機的精華吧,我另外也有用幸福肌的全效抗老精華。同樣的都稱作“精華”,綠藤的精華大分子玻尿酸含量極高,而抗老精華大多是方便滲透的小分子機能成分。有一天我都想用,沒多加思考之下先擦了綠藤接著擦抗老,結果,抗老精華完全滲不進去,堆積在皮表,變得很黏、很厚。

後來想了想,發現自己犯了錯,把順序倒過來,就很順利了。

 

 

如果保濕產品成分列表攤開以小分子居多,那使用上先水再油(乳)正確。

若你的水性產品是高濃度玻尿酸、偏稠、凝膠狀,此時就會變成先油後水。

 

 

 

痘痘藥跟保養品誰先誰後

如果是藥品的話,怕皮膚刺激可以後擦,如果皮膚比較勇、或是想要速效可以先擦。藥品成分作用強很多,且本身設計必須具備有效的傳送系統(=>高含量乳化劑),即使被層層保養品阻擋,還是能經皮吸收,只是吸收率會受到影響,這個大家自己去實驗看看,應該都能得到這個結論。

 

所以不同的醫生也可能會跟你講不一樣,有些醫生比較重視降低皮膚刺激的會跟你說保養品之後再擦藥,或是醫師覺得妳有比較高可能敏感,會叫妳後擦。

 

最後講一下藥品的配方想法跟現代保養品兩方面的差異。藥物為了讓成分有效的被利用,會加蠻多滲透性好的乳化劑來攜帶這些成分,而有些近期的保養品牌(尤其是強調敏感肌或術後肌保養的牌子)的觀點則認為傳統乳化劑會破壞細胞膜(脂質)跟外界(水)完整區隔的正常狀態,因此會採用微脂囊卵磷脂包覆水性成分再作滲透,不破壞細胞膜,理論上更安全。

藥物比較不適合當成長期使用的產品,製造思維還是比較重視效果,是急性、短期急救,而保養品長期使用首重安全再講效果,所以我個人是盡量不希望傳統乳化劑含量太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se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