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續前一篇)


 

目前為止並沒有討論動新聞在消費文化中的相關正式文獻可供輔助,因此我以過去的理論為本,發展出視覺分析架構。

傳統上,新聞資訊有別於其他商品之處在於它重新建構、再現真實事件與現場,社會大眾所接受的社會真實受到大眾媒體再現功能的放大、彰顯,而成為個人所認定的社會真實。這種社會真實剛巧反映了實證主義傳統所謂「攝影真實」的迷思,新聞所提供的資訊性影像文本與文字文本內容通常間接的證明它所陳述的事件具有某種原真性,而具有原真性也意味它同時被賦予對事件相當大的詮釋權,因此消費者在觀看新聞時通常是帶著肅然起敬的態度擔任資訊的接收端點,我們的觀感便在不知不覺中被新聞本身的觀感所影響,麥克魯漢(1964)認為媒體是人類心理與肉體感官的延伸,我們的感官透過新聞文本而得以拓展到彼時彼地的某一特定事件上,我們認為這也是傳統上新聞道德強調客觀中立的正當理由,消費者亦咸信不疑。深究其表現形式,「動新聞觀點」的製造其來有自。我們瞭解到攝影影像帶有的主觀本質會深刻影響觀看者協商詮釋影像意義,看似客觀的攝影機器拍出何種影像實仍關乎攝影者的巧妙布置。若比較2D動畫與3D動畫的差別,可發現2D動畫的特性使得觀看者必然是在一個全知的觀點觀賞,因為2D動畫不用「鏡頭」,角度不能任意游移變動,3D動畫的科技突破性就在於它擁有一個如相機鏡頭般望出去的視角,因為三個互相垂直的軸線勢必構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鏡頭,它變成我們的眼睛,角度能夠迅速轉變、位移帶來的效果相當巨大,它變成了一個就在當場的「第三人稱」,它可以跑來跑去,故意用俯視角度看「海咪咪」,若是第三人稱的話其主觀本質也就不言可喻,弔詭的是,一般的觀眾卻認為動新聞的3D動畫旨在讓新聞現場完整重現。

然而動新聞的出現使得新聞目的為再現新聞真實此一重要內涵產生質變,動新聞不再強調事件「原真性」,轉而強調娛樂性,它帶給閱聽眾的感官刺激使得彼時彼地的那個需要透過再現彰顯事件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新聞文本的本身如何再現事實,而什麼再現方式能夠帶給閱聽眾更大的感官刺激才是創作端與讀者端在乎的,這裡隱含的意義在於動新聞扭曲、隱藏、刻意放大部分事件的再現方式,被仍舊習於「新聞=真實」隱藏邏輯的閱聽眾所接收,即便我們明智的考慮到動新聞不見得是真實,也肇因於我們認知到理解訊息的習慣已然被改變,可怕的是不曾存在彼時彼地的我們對事件的唯一認識與感知確實來自媒體,而閱聽眾很顯然相當喜愛動新聞使用3D Model製作深具娛樂性質的影片,其中的消費性質可說顯而易見,從行銷學的角度言之,廣告的功能是以一種不直接的方式販受生活風格與對品牌及企業的認同,在這個脈絡下,動新聞販售稱不上公正客觀或含有新聞真實的再現產物,也獲得閱聽眾對動新聞的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se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