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部好電影,高潮迭起。即使,作為劇情片,段落鋪陳與連接、場面調度與攝影手法都相當"可預測",但是叫好叫座和影迷的廣大迴響卻已經清楚傳達成功的商業電影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打動人心。光是如此就很有意思。

電影在台灣引起的熱烈討論特別好玩。在西方為主導的文化霸權之下、資本主義在短短數十年到一百年間成為建構第三世界國家社會的基礎思維,印度和中國正"大國崛起",力爭上游超英趕美,我好奇,是什麼理由造成教育體制的功利主義至上?這中間有什麼關係?

回頭看看台灣,遠溯到國家民族受歐美、日本侵略時,先人苦心孤詣,我們的國家需要超越,我們的生活需要改善,我們要脫離貧困、脫離被打壓、脫離受歧視,家國困境卻反使西方價值觀成為霸權解讀,深植第三國家的社會,加上資本主義所頌揚的偽個體性,僅造就了"我們的dreamland是美國"(是否記得電影裡Rancho說過的話,彷彿移居美國代表成功),意識形態不過轉換成,講白話一點,崇洋媚外那種我們所熟知的形式,種種變體追本溯源也不過來自民族與家國的集體記憶。

在現實上,工程師和醫師作為高收入族群的代表,現在的印度與中國只是複製了過去的台灣,在資本主義的表皮上,人人追求個人成功,在個人主義旗幟高舉的現代,看似擁有個體性越來越高的主體,骨子裡卻正在資本主義機器的勞資系統下被定義、被分類、被篩選、被宰制、被壓迫、被異化;深究之,誰來定義成功?金錢至上,你享有越多財富,你是工程師、是醫生、是總經理,你就成功。我們以為我們所充分享有的自由,在這樣的人肉市場之中,卻不得不低頭。

所以,為什麼身在台灣一個文化全然迥異的地方看到這部電影,我們會如此感動?資本主義滲入教育體制的結果,就是現在的升學主義、功利主義至上,好好一個大學只知道前進百大,電影裡主任驕傲的說,我們學校從第28名變成第一名,天啊,怎麼這麼熟悉?!大學作為引領教育的先行者,說穿了,也只是巨大社會結構底下受控制的一枚小棋子啊。當電影裡疼愛子女的家長宣稱兒子會成為一名工程師,我們同時看到正在中學裡讀書的學生們受到多少來自父母、老師、學校、乃至於整個社會的壓迫,扼殺了多少好奇心靈的學習熱情,此情此景,焉有不同!

我慶幸台灣已經比中國或印度都走在前面的多,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左傾的思想與論述在大學裡的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裡亦不足為奇。提個題外話,過去不久在進行立委選舉的時候有一名候選人的標語據說居然是:"恢復聯考",荒謬到下巴險些脫臼,以為已經革命革掉了的東西,變個臉又道貌岸然的回來,可見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仍然存在,若果真如此,學校宛如升學牢籠的宿命將永不可破。

然而,若是更深入印度的文化背景,<三個傻瓜>內在的文化底蘊可能還有更多值得討論之處。我為此特別去釐清了我過去某些錯誤觀念,非學術性的詞彙"種姓制度"(姑且使用這個不精確的名詞),我們通常和所謂"瓦爾那"混淆(誤以為瓦爾那中的四個階層就是種姓制度),事實不然。在西方帝國主義與重商主義貿易擴張的肇始期,葡萄牙在印度建立貿易據點,以caste(原意為種族)來代表種姓制度,為了區別低賤與高級的階級,也會將之與瓦爾那混淆,過去西方中心主義的觀點習慣將之與"不平等、違反人權"畫上等號,也因此衍伸出許多負面看法;然而在印度種姓制度並不叫"caste"而為"闍提",意義為"社群",它反映這個社會體系的聚落中定居群體彼此分工的意義,簡單來說即是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不過其中運作的方式更複雜,還包括以居住地區和聚落來畫分),也就是說種姓制度為一種在社群之內有嚴格社會區分的一種體系,其形成的內在標準即是一套"潔淨與不潔"的價值區分,此原則構成一套分類系統,進行標籤、分類、區分、評價與辨識的一系列活動,這種所謂SOC顯然具有跨文化位移與重組的性質,也就是說事實上並沒有絕對的純淨與髒污,只是逾越了社會分類系統的界線(拿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女性月經來不能進入廟裡"這個陋習來當例子就懂了)。

說到這裡大概也知道我想表達什麼了,我想為種姓制度正名,它代表的就好比是大自然界中各種物種的分工活動,工作乾淨與不乾淨則決定你的社會地位,對於西方價值觀和蠻橫的大國意識對於印度文化的歧視偏見,不應該毫無質疑的擁抱;然而為什麼有革命之必要,Rancho說得很清楚,人不像自然界的"物種",單一物種只會實行牠的特定功能,然而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鞋匠的兒子說不定喜歡數學,每個人都有特別的天賦,因此工作不能世襲,這是種姓制度從根本上的盲點,然若為了脫離低賤的種姓而大家一致的努力當工程師,這跟過去又有甚麼不同?在種姓制度廢除之後,反而又出現另一套新的僵化的、制式化的價值觀,我們難道真的進步了嗎?自由了嗎?

這部電影令人感動的地方就在於,作為娛樂,它彰顯了人類所有的美好情感、人們應如何付出與諒解;作為文本,它提供了一種思考的途徑,它是意識型態在動態平衡的過程中產生的裂隙;後者是何其重要,當我們看見現況而遍尋改變與行動的一絲可能,它已經在那裡了,以間接而非直接的方式,或許甚至更為有用。

 

======

對照自己的生命經驗,<三個傻瓜>當中,我大概最像Farhan吧!他在大學畢業前夕終於決心走自己的路,或許也是給我的一點啟示。在過去人生中重大的轉折路口選錯了邊走,從此掙扎徘徊彷彿進了死胡同,能夠四年坐在文學院和社會系聽課的學生多麼令我艷羨,他們可不知道那些東西是我多想學習的,回頭桌上一堆數字只叫人厭煩,知道是錯的事情還逼得要繼續,給自己的標準總是及格就好否則太痛苦。偶爾可以修外文系的課讓我多開心,這學期拿了95分,我很感激老師,我才發現要找對地方,才不會處在不斷被否定的狀態中。

只需要一點勇氣,不要畏懼,只需要一點勇氣就夠了,聽聽自己的心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ose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